新一代美国总统直升机耗资47亿美元,五角大楼警告说它“不可靠”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据关注世界航空动态的“Cavok”网站28日报道,五角大楼测试部门的一份报告警告称,供美国总统使用的新型“海军陆战队一号”VH-92A直升机不可靠——尤其是在紧急行动任务情况下。

两架VH-92A直升机编队飞行 资料图

彭博社、《国家利益》等也报道了这一消息。报道称,这种新型直升机在执行常规“行政”任务时有效,例如,前往戴维营,或者将总统运送到华盛顿郊外的安德鲁斯联合基地的计划出行。但是,它对“应急行动任务”无效,这指的是紧急飞行。

五角大楼测试部门的内部报告称,该直升机“未能满足可靠性、可用性或可维护性阈值要求”。它的“任务通信系统 (MCS) 在应急任务开始时经常延迟关键通信,并且没有充分支持及时、持续和安全的通信。”在试飞期间,因发动机排气和燃油泄漏损坏了着陆场。

报道称,白宫军事办公室尚未批准使用VH-92A进行首次总统飞行,同时重新评估新直升机的时间表。

资料显示,VH-92A由美国西科斯基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基于S-92运输直升机联合研制。该计划耗资约47亿美元,总共生产23架,用于取代美国总统机队里作为上一代“海军陆战队一号”的VH-3D“海王”和VH-60N“白鹰”直升机,目前已经花费了15亿美元。

“海军陆战队一号”是搭载美国总统时的陆战队飞机呼号,只载有副总统时呼号则为“海军陆战队二号”。在执行总统空运任务是,一般出动多架“海军陆战队一号”,其中一架充当诱饵。

顶级专家畅谈未来直升机发展趋势:智能旋翼减振降噪、潜艇飞行灵活机动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马俊】在大众的印象里,关于直升机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无论是大名鼎鼎的美国“黑鹰”、俄罗斯米-26,还是军舰上的卡-27共轴双桨直升机与火星上的“机智”号直升机,其实大体长得都差不多。但直升机未来发展已经被限制住了吗?在24日于天津举行的中国第二届“云龙杯”未来直升机设计大赛开幕式上,《环球时报》记者就中国直升机的发展方向问题,请教了该领域的顶级专家。

专家眼里的中国直升机现状

航空工业直升机所是中国直升机型号和技术的抓总单位。在谈及中国直升机发展现状时,该所所长许建华介绍说,我国直升机工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历经60余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12个平台、60多个型号的庞大直升机谱系,并具备以直-20为代表的第四代先进直升机自主研制和保障能力,形成完善的轻、中、大型国产直升机型号谱系,在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强调,特别是直-20直升机的成功研制,掀开了我国直升机自主创新研发的新篇章,突破了旋翼防除冰、电传飞控等关键技术,也代表我国直升机技术的最高水平,实现了我国直升机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巨大跨越,推动了我国直升机工业和技术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那下一步中国直升机将如何发展呢?据航空工业直升机所总设计师邓景辉介绍,首先从型号谱系来说,我们需要40吨级的重型直升机来解决大型物资的运输。他表示,汶川地震时,俄制米-26重型直升机发挥的巨大作用给国人留下深刻印象。“何时有中国人自己的米-26直升机”是很多热爱中国航空的民众所热切期待的。

去年俄媒曾透露,中俄联合研制的重型直升机项目已经完成谈判,“所有研制重型直升机的合同文件都已经磋商完毕,合同进入国家机关审批程序”。

据介绍,目前欧洲与美国都在推进高速直升机项目。例如最近美国西科斯基和波音公司联合推出的“挑衅X”复合式共轴双桨直升机,最大时速可能超过400公里,远超当前常规直升机的速度。

融合最新科技

除了这些近在眼前的设计,未来直升机还将向什么方向发展呢?邓景辉表示,直升机作为高新技术融合的载体,人工智能、物联网、5G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的发展,都可能给它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他举例说,直升机平台和机载设备对新兴技术需求更为迫切,“例如智能化技术在直升机上的应用,就包括态势感知、辅助决策、人机智能交互、智慧座舱、自动飞行和无忧边界保护,以及平台上的智能旋翼、智能起落架等。”

邓景辉解释说,这里说的直升机态势感知,包括通过机上密布的各种传感器,让飞行员随时感知飞机自身状况;同时直升机在飞行过程中,还需要及时掌握周边态势和战场环境。在此基础上,就需要人工智能的辅助决策和人机智能交互。因为未来直升机在超低空飞行时面临复杂的战场环境,依旧延续传统的飞行员肉眼观察、然后再操纵就很可能“慢人一步陷入险地”。因此为提高反应速度,人工智能的辅助决策系统要直接读取传感器获得的各种数据,必要时甚至直接介入飞控系统操纵飞机驾驶。这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邓景辉还提到,旋翼、传动、发动机这三大技术是直升机的核心领域,经过几十年发展,它们的常规设计已经接近理论性能极限。以直升机最显眼的旋翼为例,为提升它的性能,主要是改进桨叶的翼形来提升气动性能、降低噪音和振动,但常规手段的改进余地已经很有限。邓景辉认为,智能旋翼将是未来的方向。所谓智能旋翼是指通过在直升机旋翼上采用主动控制手段,使旋翼桨叶能敏锐识别外界信息,并根据获得的信息对桨叶自身状态进行适当调整,从而实现旋翼的减振和降噪。

样式可能发生很大改变

许建华则提到,未来直升机的样式也可能发生很大改变,将颠覆传统的“旋翼带尾桨”直升机模式,国外正在发展出电驱动旋翼飞行器、跨介质变体旋翼飞行器、模块化组合旋翼飞行器等各类新构型、新概念旋翼飞行器。

据介绍,所谓跨介质变体旋翼飞行器,是将飞行器和潜航器技术结合的新概念飞行器,可在水和空气两种差异显著的流体介质中灵活机动。想象一下,它在进攻时可从空中快速接近目标,到达打击范围后,可灵活选择空中、水面或水下攻击方式。如果在半途遭到防空导弹拦截,可潜入水下躲避;如遇水下攻击,可飞到空中躲避。

而模块化组合旋翼飞行器可拆解成多个标准模块,便于运输和维护;它还能根据任务需要,自由组合成不同的多旋翼模式执行不同任务。同时国外还在发展电驱动旋翼飞行器,它彻底抛弃传统航空发动机,利用高性能电池驱动旋翼和尾桨,实现直升机的安静飞行。在2019年的天津直博会上,航空工业集团也展示过一款“电驱动多桨倾转高速旋翼飞行器”的模型,据称该机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600公里以上。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在第一届“云龙杯”未来直升机设计大赛的获奖名单中,就有不少设计新颖的新概念旋翼飞行器,例如采用混合动力、多机连接变形及气囊着陆等技术的“天枢”无人直升机;能作为汽车,也能作为飞行器、潜水艇使用的三栖概念旋翼飞行器等。不过邓景辉承认,随着中国自身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西方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我们恐怕很难像以前那样通过国际合作获得国外先进技术。因此立足国内自主创新将成为中国直升机研制的主旋律。他强调,“我们面临的现状是,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解决了,留下来的都是硬骨头了,需要花大力气解决。”

印度开发了一种新型直升机,声称能够胜任高原作战。表演是什么?

提到印度的武器研制计划,大多数人都会尽可能去调侃。事实也的确如此,以LCA为代表的印度武器项目以效率低可靠性低性能低的三低闻名世界。而在直升机领域,印度也有了新的动作,这就是打算明年大量生产的轻型实用直升机LUH,来自著名的斯坦航空公司。

斯坦航空不仅仅研制战斗机,也负责印度战机和其他飞机的升级改进和维护工作,但是斯坦航空的功底差得太远,导致只要是斯坦航空出品的飞机,大家都会说,这月的指标又有飞机完成了。

早在70年代,印度就和德国合作研制了著名的北极星直升机,一种口碑不够好的中轻型直升机。其实北极星是印度目前的主力直升机,衍生出了多种型号而且总共生产了超过300架,甚至还有武装运输版本。总的来看印度的北极星直升机对印度来说还算是比较成功的,因此印度不但继续在北极星的基础上研制了丑陋的LCH轻型武装直升机,还在北极星的基础上缩小,得到了前面说到的LUH直升机。

LUH直升机的外形和北极星类似,直升机的机头比较简单,有一个比较短小的机鼻。两片面积比较大的风挡和美国的UH1系列直升机比较类似。机头两侧有两扇面积还算大的平开式舱门,供两名飞行员上下飞机。整个机舱的轮廓和北极星直升机非常类似,机身的两侧也有两扇滑动式的舱门,方便机组人员上下飞机,也可以运送一些尺寸比较大的货物。起落架的形式以及结构和北极星比较类似,是轻型直升机惯用的滑橇式起落架,重量比较轻。

机舱顶部是四叶的螺旋桨和动力传动组件,主旋翼的直径为11.6米,发动机是一台来自透博梅卡的涡轮轴发动机, HAL/Turbomeca Shakti-1U ,最大功率为1070马力。对于这种小型直升机来说,使用单台发动机并且功率达到1000匹马力以上,就可以算作是动力足够,毕竟整架直升机的空重只有两吨不到,满载最大起飞重量也只有3.15吨,比我们常见海豚直升机还要小不少。

机舱内部的容积自然没有北极星那么大,除了前面的两名飞行员之外,后面的空间可以容纳6名乘客。据斯坦航空公司介绍,整架直升机使用了抗坠毁设计,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乘员的伤害。LUH也可以运载其他货物,最多的时候可以运载大约一吨的货物。

直升机的尾梁和尾部结构和北极星直升机比较类似,尾梁细长,而且尾部有一个短小的垂直尾翼。四叶的尾桨安装在尾梁的末端,而在尾梁的中间位置还安装有水平尾翼和两个小的垂直尾翼。对于这么一架轻型直升机来说,这种尾梁设计确实有一些复杂。

由于直升机的重量不大,加上发动机的功率还算强大,因此整体的飞行性能还算不错,其最大巡航速度有235千米每小时,最大飞行速度250千米每小时。在运载500公斤货物的时候拥有350千米的航程,而在使用内部燃油的时候最大的转场航程为500千米。LUH直升机最出色的性能就是它的升限,一架小型直升机的升限达到了6500米。事实上LUH测试的时候也经常在高海拔地区,也证明印度的确想让这架直升机在高海拔地区服役使用。

按照印度的计划,LUH不但可以执行军用任务,也可以执行民间的任务,比如空中侦察和监视以及部队运输,民间任务主要包括紧急医疗救助以及搜索和救援

印度最早研制这架直升机是想取代军队当中的SA315B等轻型直升机,因此早在本世纪初期就已经开始竞标,包括欧洲直升机以及贝尔直升机公司都参与进来。在2008年的时候,印度计划购买200架左右的轻型直升机,到了2009年的时候,印度批准了斯坦航空公司的提议,开始自行研制新型直升机。由于有北极星直升机在前,整架直升机的研制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在2011年的时候就已经建造了全尺寸的模型。

到了2016年的时候,延误已久的原型机正式首飞,不过在首飞测试当中,这架直升机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到了2021年10月,LUH直升机基本上完成了所有的测试和试飞工作,印度军队也做好了接收新直升机的准备。斯坦航空公司专门为这架直升机建立了新的工厂,可以生产包括北极星在内的多种直升机。按照印度的说法,新工厂将于明年正式开始运营,每年最多可以生产30架LUH直升机。以印度的需求量来算,基本上在五六年之内就可以完成全部的生产工作。

从直升机的整体技术以及试飞情况来看,这架直升机对印度来说还算是一架比较成熟而且好用的直升机。毕竟印度在北极星直升机的项目当中也获取了一定的直升机设计和生产经验,LUH直升机的整体性能和重量都要比北极星更小,难度也更低,相信以斯坦航空公司的能力,只要踏踏实实的研制和生产这架直升机,应该不会重蹈北极星的覆辙。

印度的北极星直升机研制成功之后也多次出口到其他国家,虽然出口的情况不算好,飞机的缺点也比较明显,但是LUH轻型直升机技术难度更低,体型也更小,整体可靠性应该要比北极星稍微强一些。而这种轻型直升机在小国以及民间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印度这次研制LUH真的算是好事多磨的话,那么对印度的意义还是比较大的。但如果和之前的北极星一样或者说连北极星都不如,LUH轻型直升机或许也是众多不靠谱的印度武器当中新诞生的一位,因为坠毁登上新闻也就不见怪了。

俄罗斯媒体:俄罗斯明年将大规模生产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mi-26t2v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徐璐明】俄罗斯塔斯社11月22日报道称,俄罗斯将于2022年进行世界现役最大运输直升机米-26的大规模生产工作。

报道称,俄罗斯直升机公司首席执行官安德烈·博金斯基当天表示,该公司将在今年年底前获得米-26T2V型军用运输直升机的大规模生产许可。

米-26T2V直升机

博金斯基说:“我们现在处于直升机生产线认证O1任务的最后阶段,还需要进行几次飞行任务以完成米-26T2V直升机的试飞,我们希望在年底前完成这些飞行。我们已经向俄罗斯军队交付了第一批米-26T2V型直升机。”

报道称,升级后的米-26T2V直升机于2018年8月首飞,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阿列克谢·克里沃鲁奇科曾在2019年3月时候表示,俄罗斯国防部将购买10架这种直升机。

米-26T2V直升机是一种重型军用直升机,具备20吨的吊重能力。该机的旋翼系统集成了NPK90-2V航空电子设备套件,可以在自动控制模式下进行昼夜间的飞行。该型直升机还配备有防御辅助套件,用于保护直升机免受防空导弹系统的攻击。

登山者直升机来了,印度暴君一次买了200架,与中国直-9作战

俄罗斯直升机股份公司(隶属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在MAKS-2021国际航天展上首次展示了226.54版本的卡-226T轻型多用途直升机的改进型,命名为“登山者”(Climber)。所展示的改装直升机原型是在乌兰乌德飞机制造厂组装的第一架卡-226,预计将在年底前开始飞行测试。俄方表示该机对于印度直升机工业具有重大意义,印度已经订购了卡-226直升机。

在本次莫斯科航展上,卡-226T轻型多用途直升机的原型机进行了公开展出,计划将于秋季开始一系列试飞。升级后的卡-226T 直升机的主要特点是对高空高原飞行性能的改进,具有高海拔的理想适应性。

卡-226T的现代化项目获得了“登山者”的称号。该机采用同轴对转旋翼设计,在低气压条件下和在最极端的高度仍可提供良好的飞行可控性,可抗强侧风,爬升率更高,能够在高海拔的地点起飞和降落。

此外,卡-226T直升机在海上飞行时的效率很高,它甚至可以在小型海船的甲板上起降。该直升机振动水平较低,操作方便简单,能够在最小场地上起飞和降落(包括城市里的楼顶等简易起降条件),即使在外部悬挂货物的情况下也有很高的悬停精度。

升级后的卡-226T与之前的卡-226系列型号有很大不同。该直升机采用全新机身设计,空气动力学性能得到显着改善。机身采用现代轻质复合材料制成,直升机的控制系统和电气系统已经现代化,安装了抗震防事故燃油系统,满足更高的安全要求。同时,通过集中加油,增加了油箱容积。

卡-226T直升机还配备了新的飞行导航和无线电通信设备。更新的卡-226T将具有更好的飞行和技术特性,特别是飞行速度将提高,直升机的空重将减少,应用范围将扩大,并且该机器将能够在高达6500米海拔使用,适合高原作战。该直升机可选择配备氧气设备、气瓶、空调和暖气,并计划进行客运认证。

此外,俄罗斯直升机公司正在考虑创建一个带有可选控制系统的卡-226直升机版本,该系统可实现无人驾驶飞行。可能将在类似于卡-226同轴方案的基础上开发出1吨重的无人直升机,得益于其模块化设计,预计研制工作很快完成。

这并不是俄罗斯直升机公司第一次建造无人机,在MAKS-2021航展上该公司展示了最大起飞重量为200公斤的BAS-200直升机,由米里& 卡莫夫国家直升机制造中心(隶属于俄罗斯直升机控股公司)开发。其机长为3.9米,高度为1.2米,最大速度为160公里/小时,有效载荷为50公斤,升限为3900米,可飞行4小时。它适用于区域监测、货物运送、搜索和救援以及农业作业。

卡-226T“登山者”直升机的批量生产计划于2022年在乌兰乌德飞机制造厂与库梅尔陶航空生产企业紧密合作下开始。升级后的卡-226T“登山者”226.54版本实际上是一个改进的卡-226T,以满足向印度供应直升机的要求。

根据2017年7月的合同,卡莫夫股份公司(现为米里&卡莫夫国家直升机制造中心)启动了 “卡-226T直升机现代化” 研发项目的工作。2018年6月,卡莫夫股份公司获得一项合同,在乌兰乌德飞机制造厂为印度生产三架226.54版本的卡-226T原型机(序列号为OO1、OO2、OO3)。2020年,乌兰乌德飞机制造厂对外披露了其中两架原型直升机的制造进度,现在这些原型直升机中的第一架(OO1)已经准备就绪,已于2021年6-7月交付。

2015年5月,印度内阁国防采购委员会(DAC)决定为印度陆军航空和海军购买200架俄罗斯卡-226T轻型直升机。2016年10月,俄罗斯和印度签署了一项政府间协议,印度将为武装部队购买200架卡-226T直升机。根据2016年12月签署的俄罗斯-印度直升机工业合作协议,在这200架直升机中,60架将由俄罗斯整机提供,140架将在印度班加罗尔的合资企业印度俄罗斯直升机有限公司(IRHL)组装。

IRHL公司由俄罗斯直升机股份公司和印度国有飞机制造公司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建立。2015年12月,俄印双方签署了关于创建合资企业的政府间协议,合资企业于2017年5月正式成立。然而,直到现在,主要是由于印度方面的官僚主义和政治上的拖延,向印度供应卡-226T直升机并组织在印度联合生产的确定合同尚未达成。

卡-226T直升机的高原高海拔飞行性能十分出色,同时载重性能也非常好,具有多达3吨的载重量。“印度制造”的卡-226T直升机是俄印合作的关键领域。印度军队开始大量装备卡-226之后,其性能要超过中国的直-9,这样一来,中国在高原轻型直升机领域将面临技术上的重大差距。

俄罗斯直升机全家福,9个型号一对一,m-26机头真大

俄罗斯的军事优势,不单单体现在庞大的核武库,俄罗斯在战斗机领域目前仍然是全球范围内不多具有健全体系的国家,而俄罗斯还有一个领域处于全球第一梯队,那就是直升机领域。

近日,俄罗斯发布了一张俄罗斯直升机全家福,图中一共有9款直升机。不知道你是否能在第一时间把9款直升机全部辨别出来,涉及的机型比较多,咱们一个一个来解读一下。

前排几个机型都是军事爱好者的“老熟人”了,不过恕笔者眼拙只能看出大致型号没法看出是哪种改型,所以只能大概说说。

最左边的是一架米-8直升机,这是很老的型号了,目前基本被米-17替代。

左二的武装直升机是大名鼎鼎的米-24,特征是具有大型载员舱和宽大的武器挂架。

左三的大家伙相比都认识,世界上最大的现役直升机米-26。米-26和其他8款直升机摆在一起,个头大小一目了然。作为全球最大的重型直升机,米-26不但拥有出色的运载能力,还具备一定的救援能力,在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中承担了重要的灭火任务。而在一些地质灾害中,也能看到米-26救灾的身影。

左四的绿色涂装很多人不认识,这是计划替换米-8和米-17/171的米-38。

左五就是俄军现役主力机型米-171,这个机型不用过多介绍。

左六和左七这对“武直双煞”也是熟面孔,米-28和卡-52,这两种机型正在取代米-24成为俄军武装直升机的新一代主力。

后排的两个“小家伙”对于很多人来说颇为眼生,因为这两款机型并不是军用直升机。左边的共轴反转机型是卡-226,它的特点是机舱可以拆卸,算是一种“模块化”设计。

右边的算是这张照片里最没名气的机型,这种直升机的型号为“安萨特”-U,军事爱好者可能更熟悉它的兄弟“安萨特”-2R武装侦察直升机,但这种轻型通用直升机的应用范围更广。

其实,这张照片上的机型远远算不上俄直产品的“全家福”。比如,卡莫夫的几款经典机型卡-27、卡-29、卡-32都没有在编队中出现,卡-52的兄弟卡-50、卡-50-2也没有现身,因此只能说是目前俄直对外重点推销的机型的“全家福”,算是俄直的广告。

中国科曼奇?神秘的直升机模型、外观、隐形设计

作者:靖海安澜

近日,网络上流传着一段视频,视频中出现了一架神秘直升机的全尺寸模型。从外观来看,这架直升机模型与中国目前任何一架武装直升机都没有任何相似之处,相反,其机身棱角分明的线条与涵道式尾桨却与美国早已下马的科曼奇武装侦查直升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中国版科曼奇直升机全尺寸模型

说起RAH-66科曼奇武装直升机,即便其已经下马,但也可以说是目前技术水平最高的武装直升机了。上世纪80年代,美国陆军计划研发一款新的轻型直升机来取代自越战时就在服役的眼镜蛇武装直升机和基奥瓦侦查直升机。1982年,美国陆军提出LHX计划,即实验性轻型直升机计划。并打算用新型直升机来取代手中的一票轻型直升机。按计划,这架新型武装侦查直升机采用双发动机双座设计,具有隐身效果和与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相同的强大火力,并且,隐身效果是重中之重。1991年,西科斯基公司与波音公司的联合团队经过一系列竞标,获得了LHX计划的合同。1996年,科曼奇武装侦查直升机的首架原型机完成了首次试飞,并获得成功。

▲RAH-66科曼奇武装侦查直升机

为了达到最佳隐身效果,科曼奇武装侦查直升机最设计之初就秉持着“发现敌人而不被发现”的基本理念。为了尽可能提高隐身效果,科曼奇武装侦查直升机采用了有利于隐身的折边外形,并将武器等设备全部收进机身内部,机身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并涂有可以吸收雷达波的隐身涂料,再加上先进的制造工艺,尽可能保持机身表面的光滑程度。

▲为了增强隐身效果,科曼奇的外形十分独特

除了针对雷达探测的隐身设计,科曼奇直升机还采用了复杂的针对红外探测的隐身设计。科曼奇的发动机进气口经过精巧设计,开口呈缝隙状,气道曲折,避免雷达波照射到涡轮风扇上产生大的回波。排气管采用了复杂的降温、遮掩设计,通过独特的发动机排气系统降低红外辐射,使用一个管道把高温废气输送到尾梁。尾梁中装有红外抑制器,同时,独特的长条形排气口设计,有足够的长度使发动机排出的热气和冷却空气有效混合,再经尾梁两侧向下的缝隙排出,然后由螺旋桨产生的气流吹散,使排气温度降低,从而保护直升机不受红外制导导弹的攻击。

▲科曼奇直升机复杂的发动机排气设计

众所周知,直升机的螺旋桨会产生极大的噪音,离得很远都能听见。为了降低噪音,科曼奇直升机的螺旋桨尖采用后掠式,可使噪音减少2至3分贝,而涵道式尾桨,由于消除了旋翼与尾桨尾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减少噪音。经过一系列隐身降噪设计,科曼奇直升机与普通武装直升机相比,雷达反射面积缩小了100倍、红外特征降低了15倍、噪音降低了6倍、视觉特征缩小了10%。

▲为了降低噪音,科曼奇的螺旋桨和尾桨都有特殊设计

而作为一种武装直升机,科曼奇直升机的火力也是不容小觑。科曼奇直升机机头部位装有一门20mm多管机炮。内置弹仓在执行武装侦察任务时一般装有4枚地狱火反坦克导弹和2枚毒刺导弹,执行空战任务则挂载2枚地狱火导弹、4枚毒刺导弹。此外,科曼奇的机身两侧还可安装一对短翼,可以挂载导弹或火箭弹发射巢及副油箱。

▲科曼奇采用了机身内置弹仓设计

不过,这么先进且强大的武装直升机,最终还是在2004年被美军砍掉了,原因无他,就是太贵了。当时一架科曼奇的单价就达到1200万美元,同时,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取代了一部分武装直升机的共同,并且,相比廉价的无人机,损失一架科曼奇的代价就太高了。另外,防空武器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单兵便携防空导弹的迅速发展,即便是具有隐身设计的科曼奇的战场生存能力也十分堪忧。反正苏联已经解体,也没有能挑战自己的对手,美军自然就将科曼奇这个花费巨大的项目砍掉了。

在迪拜航展上,中国制造的无人直升机出现了,轻便而强大

《军武次卫面》作者:机甲888

▲我国独立生产研发制造的“金雕”CR500无人直升机的飞行状态(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人机是未来信息化战场上一款重要武器装备,因此,其发展备受各军事强国的重视。而中国作为在该领域的后起之秀,如今生产出的多种无人机也广泛赢得不少国际同行的赞誉。

▲我国“金雕”CR500无人直升机和配套使用的专门储运车辆(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如,近期举行的迪拜航展上,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研制的“金雕”CR500无人直升机便成为了此次航展上一款十分亮眼的中国国产无人机产品。那“金雕”CR500无人直升机是一款采用共轴双旋翼设计的无人直升机,其机体上方配备有两幅一上一下并采用反方向旋转设计的旋翼。而由于采用了这样的共轴双旋翼设计技术,便让“金雕”CR500无人直升机直接省去尾桨,获得了较小的体积,更加方便于此款无人直升机的运输和存储,同时,共轴双旋翼的设计,也能让“金雕”CR500无人直升机拥有更好的升力和更低的动力损耗,以此,也能进一步提高“金雕”CR500无人直升机的航程和有效载荷水平。

▲我国“金雕”CR500无人直升机由于体型小巧因此十分方便储存和运输(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在其他方面,“金雕”CR500无人直升机可根据具体载荷和用途的不同,分为雷达侦察型、光电侦察型、电子战型等,同时,能搭载包括多通道光电转塔、RS2合成孔径雷达、OC30G光电侦察设备、机载干扰吊舱以及CB6超短波电台,并能携带包括制导炸弹、常规炸弹、小型多用途空面导弹、40毫米榴弹发射器和空投末敏弹等在内的机载武器,其中,携带小型多用途空地导弹时,单机单架次最多可携带8枚左右。因此,从“金雕”CR500无人直升机,目前能使用的这些有效载荷和配置而言,此款无人直升机,为一款具备“察打一体”能力的新一代无人直升机作战平台。

▲我国“金雕”CR500无人直升机拥有一次性携带多枚小型多用途空面导弹的能力(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在具体的实际作战行动里,目前“金雕”CR500无人直升机一般配属给陆军或其他用于陆面作战的部队使用。其即可以承担起对敌方不同陆面目标的侦察、搜索、识别、定位和跟踪,并引导己方远程火力对这些敌方目标进行精确攻击的作用,也能利用其机上写的的各类武器,及时对敌方的时敏目标或未被己方火力摧毁的目标发起攻击行动,以确保在第一时间将敌方这些目标进行有效摧毁。

▲我国“金雕”CR500无人直升机目前的批量生产和交付工作据称也逐渐步入正轨了(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拥有这些不俗性能的中国国产“金雕”CR500无人直升机,对于,包括陆军等在内的陆面作战力量的战力增强,是能起到一个十分不错的作用。如今,从媒体上的报道推测,“金雕”CR500无人直升机似乎已经出现在了中国陆军的相应演训画面里,并承担起了相应的侦察与打击的作战任务,而这也说明了该机目前或已成为了中国陆军装备体系里的一部分。那这样一来,对于提高“金雕”CR500无人直升机的地位和知名度,也同样是有帮助的。

直升机工业中的“空中皮卡”

文/江才志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的苏联重工业特别发达,尤其是在军事领域,各种飞机层出不穷,比如图-160轰炸机、“火狐”战斗机、米-26重型直升机等。但因为其地理环境等原因,苏联的农业跟其重工业相比相差甚远。当然,其部分原因是也可能是当时冷战对抗的需要。虽然苏联在民用领域的投入并不多,但也有一些拿得出手的装备,今天本文要介绍的就是其大名鼎鼎的卡-26多用途直升机。

卡-26直升机是应上个世纪60年代苏联的生产需要,采用苏联民航局的设计进行研发制造的。该机的目标群体主要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个人和组织,所以其设计上偏重于提高其性价比和实用性,而不是像军用飞机那样使劲造大造强。既要性价比,又要直升机“抗造”,这就对卡-26直升机的结构提出了不少的要求。

为了满足种种需要,卡-26除了驾驶舱是固定的以外,其他像机舱等结构都是可拆卸式设计。把机舱拆卸后既可以直接在直升机下方吊装大型货物,也可以加装其他不同任务的模块和载荷。但这样的设计导致其外形看起来有点古怪,于是北约给其起名为“恶棍”(代号:Hoodlum,中文即为恶棍),不过这也迎合了当时美苏双方互相嘲讽贬低的风潮。

卡-26的动力来自两台型号为的M-14B-26九缸星形气冷活塞发动机,因为是活塞发动机,所以其单台发动机动力仅有330马力,如果其中一台发动机发生故障时,另一台发动机仍然可以继续驱动两幅旋翼以此保证飞机的安全。这两台发动机的布局方式比较“另类”,它不像我们常见发动机在机身内部或者顶部,而是像脖子长了两颗“肿瘤”一样放在机身两侧,这与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的CH-54直升机倒是非常相似,只不过二者动力相差甚远。但这样的设计也是苏联民航局深思熟虑后的结果,虽然样子丑是丑了点,但是外置发动机使得该机的发动机更易维护和保养,与机身分离,很好地利用了模块化易制造组装和维护成本低的优势。

为了弥补其动力小的短板,卡-26采用了两副共轴反转的三片桨叶旋翼,旋翼由高强度的玻璃钢制造,光滑平整易清理。机身在结构上广泛地使用了玻璃钢及玻璃钢蒙皮铝蜂窝结构,有效地降低了被农药等物品侵蚀的损耗。卡-26机体也普遍采用了胶焊和胶铆工艺,而且其整机采用了约占其空重质量的20%的塑料零件,极大地减轻了机身的重量,提高了有效载荷。该机起落架为固定式四点起落架,尾部则是直升机界内非常少见的双尾梁结构,而且安装的还是一个倒置的H型尾翼。

卡-26在拆除机舱后俨然就像一辆“空中皮卡”,其主要用途为从事农业生产,比如在机舱处加装农药喷雾器,可以以几十千米的飞行速度对几十公顷的田地喷洒农药,非常适合地广人稀的平原地区。因为其共轴反转双旋翼布局使该机的空气动力特征更加灵活,能将农药更加均匀地撒在农作物上。按照不同的实际需求,它也可以喷洒化肥等其他物料。

当然,对于多用途的卡-26,它也可以用来执行森林灭火、运输货物、救护、地质勘探甚至是清除河道积冰等任务。比如卡-26能在例如捕鲸船和破冰船等小型舰船的甲板上起落,

机舱可以加装灭火剂用于高空投放灭火,在机舱下面吊装充气艇等装备可以进行水上救援等。从此看出卡-26直升机是名副其实的“多用途”。

由于其“皮糙肉厚”,且价格便宜,使得卡-26直到1985年才停产,总产量大约为816架,而且对外出口了二百余架,例如保加利亚、匈牙利、斯里兰卡、蒙古等国。

虽然卡-26直升机的技术在当时还尚可,但放到现在来看就显得有点过时了,于是俄罗斯卡莫夫公司在卡-26的基础上又相继研制了卡-1260直升机,在卡-1260直升机的基础上又研制卡-226直升机并顺利出口到印度等国家,至今这些飞机还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发挥他们的光芒。

科曼奇退役后,美国军方正在研制新一代直升机,这种想法也发生了变化

美国陆军目前唯一能够拿的出手的武装直升机就是“阿帕奇”了。这款设计于上世纪70年代的作品虽然是目前非常先进的装备,但终究会跟不上现代战争的潮流。

其实美国陆军曾有机会拥有一款更加先进的直升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科曼奇”,却因为冷战结束没有等量敌人而取消装备。

目前美国陆军正在探索新型武装直升机机,其实从“阿帕奇”之后的发展慢慢梳理,我们倒是可以窥见美国人对于武装直升机的思路。

一、从替补到主力

慑于苏联的钢铁洪流,美国在大力发展炮射导弹和火箭弹之外,也打算让负责近地支援的“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在夜色的掩护下穿越前线,以大量反坦克导弹来攻击敌方集结的装甲部队。

当时那个年代间谍卫星还没有成体系应用,因此无论使用上述的哪一种方式,都需要深入敌军防空网进行侦察,以获取情报。当时美国主力装备的侦察型直升机是OH58D“基奥瓦”。这是一款供特种部队使用的轻型直升机,但速度快,又轻便,而且还能装载少量武器,所以作为侦察型直升机而大量装备。

但身为侦察兵,“基奥瓦”的续航能力和夜视能力都不如火力手“阿帕奇”,这简直就是笑话。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之前美国陆军对于直升机的定位是辅助,多数工作还需要依靠地面部队完成。否则也不可能装备一款续航力只有两个半小时的“基奥瓦”。

从设计“阿帕奇”开始,直升机逐渐成为部队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直升机开始不计成本的堆料,以提升各项数据。

二、从主力到退役

既然“基奥瓦”满足不了需求,那么就需要重新研制一款高生存性的直升机。于是,美国陆军在20世纪80年代启动“轻型实验直升机”计划。

不过新型直升机并不单纯满足于侦察,美国陆军要求飞机可以兼具侦察和运输能力,那么侦察直升机就变成了重型直升机。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重型直升机容易被发现,而且面对的是华约组织密集的防空火力网。为了提高生存性,新研制的直升机采用了F22等级的隐身性能和航电技术。

大家一看,既然这款飞机如此先进,体量又大,干脆装点武器把“阿帕奇”的活干了算了。于是新飞机加装了先进的火控系统,可以自动搜索并定位多个目标。军方对新飞机的要求可谓苛刻,时速要达到每小时314公里,加装副油箱可以飞2300公里远。因为那个时候西欧很可能已经被华约占领,没有前进基地,因此飞机可以从美国在大西洋的航母上自行部署到欧洲战场。

估计很多资深的军事迷已经可以猜到了,这款几乎不可能存在的完美直升机就是“科曼奇”。“科曼奇”有多先进呢?强调隐身、火力和性能数据已经稀松平常了,单说它的座舱。整个座舱采用微加压的技术,舱室压力稍大于正常的大气压,这样可以不让外部空气进入。

也就是说即使座舱被炮弹贯穿,只要飞行员还活着,飞机就可以正常操作。如此先进的飞机,价值自然不菲。这款被美国陆军视为最重要的研制计划因为冷战结束失去对手而被迫取消。因为“科曼奇”实在是太贵了,美国难以让其大量装备,因此便匆匆退役了。

不过从“科曼奇”的研制之路可以看出,此时的美军开始追求“大一统”。即用一款基础型的飞机,通过模组化的改装胜任多种用途。不过钱终究是绕不过去的坎,没有对手的美军此时最大的危机便是国会,因为之前能够满足花销的经费成为了历史,尤其是美国陆军。

三、从单位到平台

“科曼奇”被取消后,美国陆军利用剩余经费又启动了“武装侦察直升机”计划。此时性能并不重要,省钱才是第一位。他们希望飞机可以像纽约的警用飞机在城区追捕逃犯一样,在战区追捕恐怖分子。

也就是说飞机必须要轻便灵活,因此擅长研发民用飞机的贝尔公司很快就中标了。他们的著名民用飞机B407改装成军用的技术可谓得心应手。

可惜贝尔公司犯下了洛克希德的毛病,飞机研发进度不断滞后,随之而来的还有不断上涨的经费。美国陆军不打算像空军一样惯着他们,于是大笔一挥,订单取消了!

接着,“未来直升机”计划又开始了。美国对其定位是速度要达到每小时333公里,作战半径250公里。这样看来飞行速度快,但是航程短。

飞机要像“科曼奇”一样具备强火力和隐身性。身型要小,可以利用战区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后边重点来了,飞机可以随时切换成无人机操作系统,可以发射无人机协助完成任务。

从以上要求我们可以看出,未来的美军直升机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作战单位,而是一个操作平台。在撕开敌军防空网后,剩下的攻击、侦察任务都可以交由无人机来执行。

因此直升机的身型要小,速度要快,操控性要强。这样才能保证直升机可以在战区延长生存时间。有人会问了,作战半径只有250公里,也无法长时间作战啊。别忘了,可以有新的飞机不断进行接替,而飞机之间可以切换无人机指挥系统,也就是说有人直升机可以不断换班,但无人机可是在持续进行任务呢。

四、现状

目前,洛克希德公司旗下的西科斯基拥有“Defiant X”作为竞标品,有媒体预言如果中标极有可能替代“黑鹰”。由于没有正式服役,还没有绰号,我们暂用媒体赐的名字“惊扰者”。

贝尔公司的“复合直升机”方案也进入了美国陆军的视野,成为了“惊扰者”的竞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