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陆军目前唯一能够拿的出手的武装直升机就是“阿帕奇”了。这款设计于上世纪70年代的作品虽然是目前非常先进的装备,但终究会跟不上现代战争的潮流。
其实美国陆军曾有机会拥有一款更加先进的直升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科曼奇”,却因为冷战结束没有等量敌人而取消装备。

目前美国陆军正在探索新型武装直升机机,其实从“阿帕奇”之后的发展慢慢梳理,我们倒是可以窥见美国人对于武装直升机的思路。
一、从替补到主力
慑于苏联的钢铁洪流,美国在大力发展炮射导弹和火箭弹之外,也打算让负责近地支援的“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在夜色的掩护下穿越前线,以大量反坦克导弹来攻击敌方集结的装甲部队。
当时那个年代间谍卫星还没有成体系应用,因此无论使用上述的哪一种方式,都需要深入敌军防空网进行侦察,以获取情报。当时美国主力装备的侦察型直升机是OH58D“基奥瓦”。这是一款供特种部队使用的轻型直升机,但速度快,又轻便,而且还能装载少量武器,所以作为侦察型直升机而大量装备。

但身为侦察兵,“基奥瓦”的续航能力和夜视能力都不如火力手“阿帕奇”,这简直就是笑话。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之前美国陆军对于直升机的定位是辅助,多数工作还需要依靠地面部队完成。否则也不可能装备一款续航力只有两个半小时的“基奥瓦”。
从设计“阿帕奇”开始,直升机逐渐成为部队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直升机开始不计成本的堆料,以提升各项数据。
二、从主力到退役
既然“基奥瓦”满足不了需求,那么就需要重新研制一款高生存性的直升机。于是,美国陆军在20世纪80年代启动“轻型实验直升机”计划。

不过新型直升机并不单纯满足于侦察,美国陆军要求飞机可以兼具侦察和运输能力,那么侦察直升机就变成了重型直升机。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重型直升机容易被发现,而且面对的是华约组织密集的防空火力网。为了提高生存性,新研制的直升机采用了F22等级的隐身性能和航电技术。
大家一看,既然这款飞机如此先进,体量又大,干脆装点武器把“阿帕奇”的活干了算了。于是新飞机加装了先进的火控系统,可以自动搜索并定位多个目标。军方对新飞机的要求可谓苛刻,时速要达到每小时314公里,加装副油箱可以飞2300公里远。因为那个时候西欧很可能已经被华约占领,没有前进基地,因此飞机可以从美国在大西洋的航母上自行部署到欧洲战场。

估计很多资深的军事迷已经可以猜到了,这款几乎不可能存在的完美直升机就是“科曼奇”。“科曼奇”有多先进呢?强调隐身、火力和性能数据已经稀松平常了,单说它的座舱。整个座舱采用微加压的技术,舱室压力稍大于正常的大气压,这样可以不让外部空气进入。
也就是说即使座舱被炮弹贯穿,只要飞行员还活着,飞机就可以正常操作。如此先进的飞机,价值自然不菲。这款被美国陆军视为最重要的研制计划因为冷战结束失去对手而被迫取消。因为“科曼奇”实在是太贵了,美国难以让其大量装备,因此便匆匆退役了。

不过从“科曼奇”的研制之路可以看出,此时的美军开始追求“大一统”。即用一款基础型的飞机,通过模组化的改装胜任多种用途。不过钱终究是绕不过去的坎,没有对手的美军此时最大的危机便是国会,因为之前能够满足花销的经费成为了历史,尤其是美国陆军。
三、从单位到平台
“科曼奇”被取消后,美国陆军利用剩余经费又启动了“武装侦察直升机”计划。此时性能并不重要,省钱才是第一位。他们希望飞机可以像纽约的警用飞机在城区追捕逃犯一样,在战区追捕恐怖分子。
也就是说飞机必须要轻便灵活,因此擅长研发民用飞机的贝尔公司很快就中标了。他们的著名民用飞机B407改装成军用的技术可谓得心应手。

可惜贝尔公司犯下了洛克希德的毛病,飞机研发进度不断滞后,随之而来的还有不断上涨的经费。美国陆军不打算像空军一样惯着他们,于是大笔一挥,订单取消了!
接着,“未来直升机”计划又开始了。美国对其定位是速度要达到每小时333公里,作战半径250公里。这样看来飞行速度快,但是航程短。
飞机要像“科曼奇”一样具备强火力和隐身性。身型要小,可以利用战区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后边重点来了,飞机可以随时切换成无人机操作系统,可以发射无人机协助完成任务。
从以上要求我们可以看出,未来的美军直升机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作战单位,而是一个操作平台。在撕开敌军防空网后,剩下的攻击、侦察任务都可以交由无人机来执行。

因此直升机的身型要小,速度要快,操控性要强。这样才能保证直升机可以在战区延长生存时间。有人会问了,作战半径只有250公里,也无法长时间作战啊。别忘了,可以有新的飞机不断进行接替,而飞机之间可以切换无人机指挥系统,也就是说有人直升机可以不断换班,但无人机可是在持续进行任务呢。
四、现状
目前,洛克希德公司旗下的西科斯基拥有“Defiant X”作为竞标品,有媒体预言如果中标极有可能替代“黑鹰”。由于没有正式服役,还没有绰号,我们暂用媒体赐的名字“惊扰者”。

贝尔公司的“复合直升机”方案也进入了美国陆军的视野,成为了“惊扰者”的竞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