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飞重量超过56吨的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有多大?没有人能在50年内超越

米-26系列是由俄罗斯米尔莫斯科直升机工厂设计和制造的双引擎重型运输直升机,主要用于军事和民用用途。它是全球最大的直升机,于1985年投入使用,被称为俄罗斯的空中利器,竟然领先西方各国将近五十年。直升机于1977年12月进行了首次试飞,直到今天,一共生产了大约有400多架米-26直升机,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76架米-26直升机在服役。

米-26直升机是当今世界上仍在服役的最重、最大的直升机。这款直升机的开发始于1970年初。当时开发的飞机的空重是其最大起飞重量的一半,有效载荷能力是早期版本的1.5到两倍。在1983年完成米-26的正式开发后,于1985年正式投入使用。除了军用以外,直升机还用于桥梁和输电线路的建设。米-26直升机在设计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和长处呢?

米-26具有八个主旋翼叶片和五个尾旋翼叶片,安装在机身中部上方。这些叶片能够提高直升机的重载能力和高巡航速度,在能够运送大量货物的同时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直升机的工作效率。直升机还包括驾驶舱后侧的货舱。该货舱长12米,宽3.3米,高3.2米,可容纳两辆约1000公斤的战车,架空导轨上的两个电动绞车可以将战场移入驾驶室,赋予了直升机灵活的陆地作战能力。

米-26直升机搭载了先进的智能系统。其中红外干扰器、红外抑制器、红外诱饵分配器和颜色编码的识别耀斑系统可以防止直升机被雷达等侦察工具探测,保护直升机免受弹道导弹的攻击。在航空电子设备方面还配备了7A813气象雷达、地图显示器、水平位置指示器、集成飞行导航系统、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可以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昼夜高效飞行,任何环境任何条件都能应对自如。

庞大的机身对发动机的性能要求极高,这使得米-26对燃油的消耗较高,每小时消耗约3000升。正因如此,米-26的飞行成本非常高。如果按5000米距离的路程一次往返大约需要25分钟,每吨燃油7000元人民币来看的话,一次往返的费用就约3万元人民币。2吨半的油料仅够维持一台米-26飞行一个小时,被人们称为“油老虎”。虽然米-26动力强劲、性能高超,但昂贵的成本可以说是美中不足的一个方面。

由于俄罗斯有大面积的无人寒带森林,米-26直升机非常适合在这种交通不便的广袤地区进行飞行和运输。“飞行的起重机”这一称号是俄罗斯地理环境和经济需求的结果,但也恰恰造就了世界重型直升机领域的里程碑。中国也从俄罗斯进口了多架米-26及其衍生系列的直升机,这些重载直升机在中国帮助灾区物资和挖掘机等重型设备的运输,为各类抗震救灾救援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定海深圳”card-52直升机有哪些优势?

出品: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作者:翁宗波

策划:金赫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俄乌冲突中,卡-52算是出尽了风头,成为出场率最高的武装直升机。实际上,俄军此次参战的重型武装直升机主要由3款,除了卡-52外,还有米-24和米-28,但是卡-52却主要承担了俄军多次大范围空降突击作战的火力打击和支援任务,而且在安东诺夫机场的战斗中,俄军先胜后败,后来在卡-52等一众重型武装直升机强大而持续的火力支援下,顶住了乌克兰两个旅的围攻,并最终等来了俄军装甲部队的解围最终获胜,卡-52在此战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称为“定海神针”。

卡-52之所以能挑起大梁,凭借的是它的强劲的性能。

图注:卡-52武器库

一是武器多样化。作为武装直升机,卡-52的武器系统非常丰富。它有“1+4”个武器挂载点。其中1个是机炮挂载点,位于机身右侧,一般挂载单管30毫米2A42机炮,备弹量280发,也可以挂载23毫米机炮、AA-8蚜虫或AA-11射手空空导弹,VB-32-57火箭发射巢,FAB-50炸弹等武器。另外4个是火箭弹/导弹挂载点,位于两侧短翼下方,一般可挂载4个B-8火箭发射巢,最多80枚S-8型火箭,或最多12枚AT-12激光制导空面导弹,射程8-10千米,可穿透900毫米装甲,因此,卡-52能够在敌防空区外发射导弹攻击目标,以确保直升机的安全。

相比其它武装直升机,卡-52能够为地面部队提供更长时间的火力支援。

图注:卡-52武装直升机

二是操作便捷化。卡-52武装直升机最显著的特点是采用并列双座布局的驾驶舱,而非传统的串列双座。传统座舱的双座串列式布置,是射击员在前,驾驶员在后。并列双座的设计是根据现代武装直升机的驾驶需要和所担负的战斗任务而设计开发的。其优点是两人可共用某些仪表、设备,减少重复,从而简化了仪器操作工作,使驾驶员能集中精力跟踪目标,最大限度缩短做出决定的时间,并有利于协调操纵直升机和使用武器。

值得一提的是,卡-52的发射装置可以活动,直升机不必改变速度和飞行高度即可发射导弹,因此,它能够执行超低空打击地面目标的任务,它的最低飞行高度是5米,最大小角度俯冲速度可达350千米每小时。

图注:卡-52弹射系统的舱盖导爆索

三是兼具安全性。卡-52除了拥有较强的防弹能力和抗坠毁能力外,最为特别的是,卡-52采用火箭-降落伞-弹射救生座椅救生系统,当遇到危险时,飞行员首先要炸掉机顶上面两副旋翼的6片桨叶,并抛弃座舱盖,再进行弹射救生。此次俄乌冲突在安东诺夫机场的战斗中,有一架卡-52被毒刺防空导弹击中后损伤较重,但其飞行员也在直升机坠入河中前成功弹射逃离。

除驾驶舱以外,卡-52机体大量采用了复合材料,其重量约占全机重量的35%。复合材料能吸收雷达回波,可降低被对方雷达发现的概率。此外,卡-52的破损安全性也好,有助于减小弹击造成的破坏后果。油箱外层为复合材料,里面是蜂窝结构,在被子弹击穿后能自动密封。作为可全天候、全天时作战的武装直升机,它还装有夜战和复杂气象条件作战的相关设备。

专家简介:翁宗波,军事装备科普专家,主要从事国内外高科技装备、各兵种主战装备、联合作战战略战术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兵器》杂志等军事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200余篇,个人荣立三等功1次。

来源: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美国直升机在极低的高度突防,在俄罗斯军队的监视下行动,并成功逮捕了该武装组织的领导人

#美军直升机##叙利亚#

文/空山

俄乌冲突的不断升级,使得美国和俄罗斯的关系跌入冰点,除了东欧的冲突热点区外,美俄的危险对抗还在世界其他地区不断上演,甚至可以用一触即发来形容,这引起了外界对于美俄全面冲突的担忧。

据美国“战区”网站最新消息,五角大楼宣布,美军特种部队在叙利亚成功完成了一次突袭行动,抓到了“一条大鱼”,将“伊斯兰国”的一名高级领导人从叙利亚西北部逮捕,整个军事行动没有造成任何平民伤亡。美军声称,这名被逮捕的极端组织头目是经验丰富的炸弹制造者和恐怖活动策划者。

据透露,此次突袭行动由美军“海豹突击队”和第160特种作战航空团执行,多架美军直升机超低空飞越了叙利亚西北部领空,在俄军防空雷达的眼皮底下,抵达了叙极端武装的一处秘密基地,美军特种部队在经过短暂交火之后,成功将目标人物抓捕,并迅速乘坐直升机撤离。值得注意的是,俄军对于美军的此次行动并没有任何干涉。

据介绍,除了大名鼎鼎的“海豹突击队”,美军此次出动的第160特种作战航空团也堪称精锐,该部队主要配合美军特种部队执行秘密作战任务,由于频繁参与夜间行动,因此得到了“黑夜潜行者”的绰号。第160航空作战团配备有MH-60“黑鹰”通用直升机、MH-47E“支奴干”运输直升机、MH-6J“小鸟”侦察直升机等多款直升机,具有一流的隐蔽渗透能力,曾参与多次美军的关键军事行动,包括入侵巴拿马、海湾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近年来,这支部队活跃于中东等地区,参与了多次美军的特种作战行动。

消息人士称,俄军的防空雷达没有发现这些美军直升机,这一点遭到了多方质疑,怀疑俄罗斯军事雷达的可靠性,美国派出了多架直升机组成的机队,也不全是神秘的“黑鹰”隐身直升机。俄军在叙利亚部署的S-400防空导弹雷达以技术先进著称,性能指标处于世界前列,按道理说没可能发现不了,所以有人怀疑,俄军方对美军的突袭行动心知肚明,但是出于特定的原因,并没有加以干涉。

分析人士认为,问题并不是出在了雷达上,俄罗斯很大概率不想卷进此次事件。众所周知,中东的极端组织很大程度是美国扶持起来的,是美国搅乱其他国家的一枚棋子,到了不需要的时候,美国可以随时抛弃,这次隐秘行动, 实际上是美国“清理门户”的行动,是为了消灭那些不听指挥的“刺头”,当然俄罗斯也没有必要为了恐怖组织大动干戈,如果是美国的棋子,就让美国自己来收好了。

虽然美军对此次特种作战大肆吹嘘,展示美军所谓的“精湛战力”,但是考虑到盘踞在叙利亚等中东国家的极端组织,本身就和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美国也是作茧自缚。就算美军消灭了一两个极端组织的头目,也无法清除中东地区的极端组织,他们在美国的扶持下已经发展壮大,给地区造成了重大混乱,如今美军假惺惺的“清理门户”,事实上根本无法取信于人,也无法挽回在中东地区声名狼藉的名声。

俄罗斯武装直升机在非常低的高度飞行,导弹从树上冲出,向空中发射

作者:虹摄库尔斯克

近日,在赫尔松前线,一架俄军米-35“雌鹿”武装直升机在贴地飞行过程中,遭到乌克兰肩扛式防空导弹的袭击,被凌空打爆,坠毁在草地上,2名飞行员牺牲。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这架“雌鹿”武装直升机在原野上贴地飞行,以躲避雷达的探测,但是当接近一处低矮树林时,突然被导弹击中起火。从没有出现导弹尾焰来看,很可能并不是广泛使用的“毒刺”防空导弹,而有可能是速度更快的英国“星光”防空导弹,后者是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肩扛式防空导弹之一。

直升机被打爆后越过树林坠毁在了草地上。

俄军武装直升机在乌克兰主要采用的是贴地式的超低空飞行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能够躲避雷达的探测,避免被雷达制导的地空导弹打击,但缺点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在肩扛式防空导弹泛滥的当代,随便哪个草丛中都可能躲避有扛着防空导弹的士兵。

超低空飞行使得飞行员神经高度紧张,而且由于距离很近的缘故,一旦被肩扛式防空导弹锁定基本上就没有躲避的机会。由于肩扛式防空导弹主要采用的是红外导引头,虽然直升机可以释放热焰弹等方式干扰导弹,但也正是由于导弹来袭距离短、时间短,飞行员很多时候根本就来不及发射热焰弹,所以经常看到这样不明不白地被击落。

在阿富汗,苏军直升机当年也遭遇到了“毒刺”等肩扛式防空导弹的袭击,但在对抗过程中,总结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除了装备红外干扰灯、红外干扰弹等对抗设备外,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战术战法。

比如,多架武装直升机和运输直升机组成猎杀小队,当遭遇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袭击后,多架直升机同时采取干扰措施,同时及时发现并消灭伏击的敌军,运输直升机则机降士兵,进行全面搜查,消灭其他敌军,如果有直升机被击落,还能够及时救助伤员。

这种做法可以让敌军的伏击小组遭到重大伤亡,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目前的俄军直升机往往采取单机、双机的方式作战,势单力薄,很容易落地伏击圈,也希望俄军在俄乌战争中能够总结出更好的战术战法。

英国和法国新一代直升机计划中的“不一样”和“非常不同”

近年来,世界多国所装备的直升机主力机型都已经进入暮年,面临退役。而作为老牌航空强国,英法两国的新一代直升机采购项目也备受瞩目。2022年初,法国正式下单了空客H160M直升机;5月末,英国的中型直升机招标也正式拉开序幕。

从两国的招标情况来看,其确定的新一代直升机从构型上来看与现役产品相似。虽在机体结构、动力、航电等多方面有了一些进步,但这些改进实在难以被称为“新一代”,只是与老型号“不大一样”而已。

但是这些改进改型确实反映了一些未来直升机设计的新理念,同时也体现了英法这样的航空强国的采购逻辑,也是值得思考的“大不一样”。

法国选定“猎豹”直升机

2021年12月,法国国防采购局(DGA)宣布与空客直升机公司签订合同,将在轻型联合直升机计划(HIL)的框架内开发和订购H160M“猎豹”(Guépard)直升机。双方签订的合同包括开发几架原型机,并采购总计169架H160M。首批产品将于2027年开始交付,包括30架直升机(陆军21架,海军8架,空军1架)。

H160M改进自经EASA认证的H160直升机。经过多年运营,H160被公认为是运营成本低、飞行安全记录好的型号。由于H160在设计之初就被作为模块化直升机,其军用版本能够以单一平台执行突击渗透、空中拦截、火力支援和反舰作战等多种任务,能够满足陆军、海军和空军等不同军兵种的多种作战需求。

H160M的介绍资料,清晰展示出其多种不同构型配置及其使用场景。

根据空客直升机公开的H160M改进方案, 军用版H160M将在保留民用版的稳定性、机动性和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的同时,装备空客直升机的HForce武器系统。这是一种模块化和增量解决方案,可以使用多种武器并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潜力。飞机的机载设备还将包括一个举升机和一个外挂吊臂。

从装备升级的角度来看,作为军用型直升机,H160M将装备赛峰集团的Euroflir 410光电系统、泰雷兹公司的FlytX驾驶舱航空电子设备套件和AirMaster C雷达,并为飞行员配备泰雷兹TopOwl头盔式瞄准具和显示器。此外,H160M还将装配自我保护套件、卫星通信系统和战术数据链系统。武器包将包括MBDA的ANL反舰导弹、吊舱和7.62毫米舱门机枪。未来,H160M可携带最多6个全副武装的士兵。

目前这款直升机尚未首飞,但首批原型机已经开工。按照空客直升机的规划,H160M的最大起飞重量是6吨。

英国启动新机招标计划

在法国准备迎接新机的同时,英国也在加紧新型直升机的招标。

由于英国计划在2025年退役其全部的EC225“超级美洲豹”直升机,因此迫切需要一款“新型中型直升机”(NMH)作为战力补充,同时也替代一些其他直升机型号,以降低后勤保障压力。如贝尔212、贝尔412和AS 365“海豚”等型号都将被这款新直升机所替代。

5月18日,英国国防部发布了一份招标声明,要求供应商在7 年的合同期限内以9亿英镑至12亿英镑(约11亿美元至15亿美元)的总价向英军提供44架飞机。

根据这份声明,NMH将是一种具备通用平台的中型多用途直升机,能够配备模块化的多种专业任务设备(MRE),以确保在多种不同环境的勤务性与适用性。也就是说,英方打算将其现有的多种直升机平台简化为同一种平台类型,最大限度地提高通用性,以提高效率和运营的灵活性。

诚然,英国NMH 项目的采购数量并不大,指望这项目的44架中型直升机“发家致富”并不现实。但英国NMH项目极有可能对这些未来的潜在“大单”产生示范性效应。

空中客车公司和莱昂纳多公司都表示,如英国NMH这样的军用直升机在全球范围内市场广阔,仅在北约成员国内未来10年就可能有500架的庞大潜在市场。以北约下一代旋翼机项(NGRC)为例,该项目的采购目标和NMH相近,规模可达上几百架甚至数百架。而NGRC项目的参与者除了英国,还有其欧洲北约盟国法国、德国、希腊和意大利,还有西班牙、荷兰和美国作为观察员,随时可能加入。

这两家主要的欧洲直升机制造商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原因在于,紧随NMH项目的北约下一代旋翼机项目(NGRC)才是真正的大手笔。这个项目的参与者除了英国,还有其欧洲的北约盟国法国、德国、希腊和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和美国作为观察员)。

目前,参与竞标英国NMH项目的型号包括AceHawk航空航天公司ML-70(升级自UH-60M)、空客直升机H175M、贝尔525、莱昂纳多AW149以及洛马公司的S-70M“黑鹰”。

参加英国NMH项目竞标的H175M直升机。

参加英国NMH项目竞标的AW149直升机的几种不同构型。

参加英国NMH项目的贝尔-525首架样机

从英法两国的新一代直升机发展计划来看,两个项目发展时期相近、性能要求也类似。虽然NMH的最大起飞重量更大一些,但是无论是英国NMH项目还是已经中标法国JLH项目的H160M,其对模块化装载和多用途能力的要求是一致的,且非常突出。

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各国的直升机采购往往是不同使用单位“各自为政”。很多时候虽然满足了使用需求,但是却无法做到资源的最佳配置。究其原因,大多数情况都是因为直升机在设计中过于“专一”于几种有限的任务,而无法承担那些不在设计场景中的任务。一旦打通不同单位的采购壁垒、发展通用直升机平台和模块化配置,直升机的任务灵活性就会大大提高,后勤保障的工作量和成本也会降下来。

再观察目前依然没有平息的俄乌冲突,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无论是昂贵的飞机还是廉价的步枪,在现代战争中的消耗都是惊人的。在这种消耗中,能够发挥“多面手”功能、适应更多战场任务的装备无疑能发挥更大作用。

畅想未来,上个月在行政中枢执行要员运输的直升机,下个月就被部署到一线部队执行紧急侦察;前一天还在海面攻击敌方舰艇的直升机,返航后几小时就能满载士兵投入陆军的空中突击作战……这样的场景无疑是很诱人的。

正因如此,英法两国这两款看似“不大一样”的直升机,正在共享与以往“大不一样”的设计理念,或许未来的新质力量就蕴含其中。

航空问题:直升机如何分类?

提示信息

随着研制理念和设计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直升机从诞生到现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目前,航空学家通常把直升机分成四代,这四代直升机都有各自的典型技术特征。

第一代直升机

从VS-300在1940年成功首飞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被称为是第一代直升机的发展阶段。

第一代直升机的主要技术特征是:安装活塞式发动机;采用金属/木质混合式旋翼桨叶;机体为由钢管焊接成的构架式或铝合金半硬壳式结构;装有简易的仪表和电子设备;最大平飞速度在200千米/时以内,全机振动水平(约0.20g)、噪声水平(约110dB)均较高。典型的机型如米-4、贝尔-47等直升机。

第二代直升机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70年代中期,发展了第二代直升机。

第二代直升机的主要技术特征是:安装了第一代涡轮轴发动机;采用全金属桨叶与金属铰接式桨毂构成的旋翼;机体主要仍为铝合金半硬壳结构;开始采用最初的集成微电子设备;最大平飞速度约达250千米/时;振动水平(约0.15g)、噪声水平(约100dB)有所降低。典型的机型有米-8、“超黄蜂”等直升机。

第三代直升机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属于第三代直升机发展时期。

第三代直升机的主要技术特征是:安装第二代涡轮轴发动机;采用全复合材料桨叶及带有弹性元件的桨毂构成的旋翼;机体结构部分使用复合材料;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电子设备和较先进的飞行控制系统;最大飞行速度约300千米/时;振动水平(约0.10g)、噪声水平(约90dB)进一步得到控制。典型的机型有“海豚”“黑鹰”“阿帕奇”等直升机。

第四代直升机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直升机的发展进入第四代,也是当今最先进的一代。

第四代直升机的主要技术特征包括:安装第三代涡轮轴发动机;装有进一步优化设计的翼型、桨尖和先进的复合材料旋翼桨叶,无轴承或弹性铰式等新型桨毂;机体结构大部分或全部使用复合材料;操纵系统改为电传操纵;采用先进的飞行控制、通信导航、综合显示和任务管理系统;最大平飞速度已约达315千米/时;振动水平(约0.05g)、噪声水平(约80dB)已得到良好控制。典型的机型有“科曼奇”、NH-90,以及我国研制生产的直20等直升机。

看了上面这些,大家对直升机的发展历程是不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呢?

直-20,让中国直升机自由飞行

(兵工科技第十期杂志《国产大型直升机》全新上市,喜欢的朋友请关注兵工科技快讯公众号购买)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救灾过程中,直升机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架起了“空中生命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但当时发挥主要作用的多是进口直升机。直-8作为唯一参加抗震救灾的国产大型直升机,在救援抗灾中虽有着出色表现,但其在满载状态下的使用升限只有4300米,导致高原飞行能力不足,很难在川西高原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亟须补齐高原直升机自主保障能力不足的短板,亟待呼唤一款真正为高原而生,具备全域、全时、全天候作战能力的直升机。

直-20的研制计划正式被提上日程,2010年,直-20正式立项,邓景辉被任命为型号总设计师。直-20的研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技术新、要求高、难度大,研制周期长,邓景辉深知“关键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攻克关键技术,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在他的带领下,研发团队经过多轮优化迭代、集智攻关,突破了旋翼防/除冰热力学分析、加热分区及控制律设计、加热组件研制以及冰风洞试验、防除冰喷洒塔试验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国内旋翼防/除冰技术零的突破,填补了国产直升机在此项技术领域的空白,彻底解决了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拓展了国产直升机的使用包线,提升了直升机全天候使用和在高原等易结冰区域的作战能力,真正做出了中国人的“争气工程”。

攻克旋翼防冰除冰技术

要研制具备全域、全时、全天候的直升机,旋翼防冰除冰技术是重中之重。众所周知,直升机在飞行过程中经常会见到结冰云层,结冰云层的出现高度是0-5500米,结冰积云的出现高度是1000-7000米,正好覆盖直升机的常用活动区。而旋翼结冰是直升机结冰中最严重的情况,大气中的过冷水滴会迅速聚集在高速旋转的旋翼桨叶前缘并凝结成冰,沿展向发生变化,结冰的不确定性增大,造成气动外形发生变化升阻比下降,旋翼的质量分布改变导致的振动对发动机造成庞大压力,也会使冰块脱落时主轴瞬间震动可能受损,更别说甩出的冰块对机上设备的破坏性了,如果这时直升机发动机功率不足,就很容易导致直升机坠毁,堪称是一大直升机杀手。所以,想要研制、打造具备全域、全时、全天候的直升机,旋翼防除冰技术是必须解决的难题。

在直-20研发之前,我国国产直升机都不具备这种能力,而针对旋翼防除冰核心技术的复合材料桨叶内部埋设加热组件等技术,长期以来都只有美国和法国掌握,例如美国的S-92、新黑鹰、欧洲的EH-101和超美洲豹直升机。旋翼防除冰技术需要对复合材料内埋加热组件的热功率密度进行精准控制,如果温度高了可能烧坏桨叶,温度低了又无法除冰,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此外加热组件埋在桨叶中,如何在桨叶高速旋转下保证组件的寿命和可靠性,涉及的技术问题非常复杂,因此也成为了美国和法国的不传之秘。为了降低研制风险,加快研制速度,邓景辉和科研团队最开始考虑与某国相关机构合作,且双方谈妥了合作意向,但2012年2月在北京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时,某国公司当场推翻承诺。面对某国方面的突然变卦,邓景辉毫无心理准备,如同跌入冰窟。镇定片刻后,他更加坚定地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靠合作是不可能要到的,必须通过自主研发。

在组建项目攻关团队时,邓景辉明确表示,旋翼防除冰技术只许成功不能失败,决不能拖整个新机项目的后腿。

好在国内中航工业武仪在风标防除冰研究、电磁谐振式结冰信号器方面有技术积累,于是中航工业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武仪)与中航工业直升机研究所联手开始了研制,研究主要在航空防除冰重点实验室进行,因为这里有着2座YBF-02仪表冰风洞和结冰气候室和YBF-05冰风洞,具备极好的条件。在此基础上,邓景辉团队先后突破了集流环电源核心部件电刷、导电环材料技术、旋翼防/除冰热力学分析、加热分区及控制律设计、加热组件研制以及冰风洞试验、防除冰喷洒塔试验、还增加了除冰智能控制模式设计,研制了XBJ-2结冰信号器、CJB-1结冰融冰探测系统等,一步一个脚印,终于攻克了直升机旋翼的防除冰技术,在经过大量测试后表明完全能满足国产直升机的防除冰需求,于2018年1月全面通过验证,实现了国内旋翼防冰除冰技术零的突破,真正做出了中国人的“争气工程”,彻底摆脱了中国直升机研发制造长期受制于他国的“憋屈”困境。

2018年2月,邓景辉和科研团队在西北海拔5000余米的雪域高原完成最后一次试飞验证的经历,令他终生难忘。他告诉记者,往年中国直升机连海拔3000米地带都不敢飞,而当时首次进入真实恶劣环境下验证旋翼防冰除冰技术,风险极高,出现任何失误或故障,机毁人亡事故将随时出现,而他们无退路可选,必须迎难而上。跟随他五六年的飞行团队毫不畏惧进入驾驶舱,心无旁骛翱翔在冰雪高原,最终成功完成试飞验证。当直升机平稳降落后,他和团队人员欣喜若狂,奔向飞行员,紧紧相拥,喜极而泣。他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向全世界宣告:欧美国家能做到的,中国一定能做到。

率先采用电传飞控系统

直-20的研制涉及了大量新技术的应用,旋翼防除冰只是其中的一环。目前,全球范围内新一代直升机开始应用电传飞控系统这一新兴技术,包括美国的H-92、新黑鹰和俄罗斯的安萨特直升机。与传统的机械飞控系统相比,电传飞控能大幅降低直升机的重量并且提高飞行员的操控性,对于提升直升机的安全性能意义重大,因此成了新一代直升机的发展趋势。

在直-20研制时,国内并没有机型采用电传飞控,国外的例子也寥寥无几,因此是否采用电传飞控就成了争论的焦点,面对不同的声音和质疑,邓景辉关键时刻勇于担当,决定一步到位直接采用电传飞控,这并非是拍脑袋的盲目决定,而是建立在过往大量理论、软件和硬件试验的基础上。

在电传飞控系统工程应用初期,有人担忧国内尚未有飞行员飞过含电传飞控的直升机,直接上纯电传飞控系统是否过于激进,建议保留一套备份的机械操纵系统,避免出现颠覆性问题。邓景辉带领研发团队通过深入分析,认为现有技术储备足以支撑全权限电传飞控系统在型号上的应用,同时备份机械操纵系统会大幅增加空机重量。最终他顶住压力,毅然决定采用无机械备份的全电传飞控系统,采用四余度设计充分保障飞行安全,并通过分步实施、逐步放开权限等措施,有效化减试飞风险。先后通过演示验证、多轮优化以及大量的试飞调参,突破了系统总体设计、控制律设计和舵机研制等关键技术,结束了我国没有电传飞控直升机的历史。

国产发动机

此外,为了确保飞行动力充足,直-20的发动机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涡轴10。2017年,中国航发动力研究所联合中国航发南方公司、动力控制所等十几个单位组成联合研发突击团队,最终攻克了涡轴10的研发难关,解决了直-20的动力问题。据媒体透露,涡轴10发动机它采用了针对高海拔地区的优异设计,使得发动机燃烧室在低压/低含氧量/低温条件下仍能高效充分燃烧作业,保证发动机有稳定的持续输出功率。据悉,涡轴10额定功率为1600KW,紧急出力状态下可达2000KW,不但远超过涡轴9,而且也大大超过了黑鹰的T700!

值得一提的是,直-20所有部件都是国产,实现了国产化,即意味着直-20的出现,使中国直升机真正意义具备了全域、全时、全天候飞行能力。

NASA火星直升机“smart”完成了其惊人的第29次飞行

“机智号(Ingenuity)”直升机在火星上的前28次飞行是惊人的,但其第29次飞行可能是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之一。这架旋翼飞机克服了技术故障、传感器失效以及残酷的冬季条件再次升入火星天空。

NASA JPL在周二的一条推文中确认了这次成功的飞行,并称直升机在周末完成了66.6秒的旅程。在这趟飞行中,该直升机在火星上飞行了587英尺(179米)。“机智号”的前一次飞行即第28次飞行则是在4月底进行的。

这次飞行计划则是为了重新定位“机智号”,以便它能跟它的同伴“毅力号”探测器保持联系。这对组合一直在合作探索Jezero Crater,这是一个有水历史的古老湖床。Percy现在正在检查一个河流三角洲地区,该地区可能有关于火星是否可能存在微生物生命的线索。

自2021年4月首次飞行以来,“机智号”已经大大超过了它的预期寿命。火星上寒冷和多尘的冬季条件将继续挑战这架太阳能直升机,但第29次飞行的完成是在另一个世界上飞行的又一个令人激动的成就。

取消合同,拿回押金!比黑鹰更先进的NH90直升机出口遭遇“滑铁卢”

《军武次位面》作者:路芷

目前直升机技术最为先进的是美国和欧洲,俄罗斯已经掉到了第二梯队,我国作为后来居上者,目前已经逐渐缩小和俄罗斯的差距。然而在最近,挪威却取消了购买NH90直升机的合同,并停飞了整个机队,还打算退掉所有的直升机并且要回之前支付的5.25亿美元,原因是挪威用尽了各种办法都无法保证这些直升机安全可靠的飞行。这就很奇怪了,和以往我们对欧洲直升机的认识有很大的区别,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图片来源:网络

NH90是一种中型双发多用途军用直升机,研发商汇集了欧洲大量优秀公司,从技术实力上来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早在1985年的时候,联合研制的国家有法国,西德和意大利以及荷兰以及英国,打算在上世纪90年代为北约提供一种优秀的运输反潜直升机。但到了1987年的时候,英国由于理念不合退出了该团队,2001年葡萄牙加入了计划。整架直升机于1993年开始设计,原型机在1995年进行了首飞并且于2007年开始服役,属于此类型直升机当中最为先进的之一。

▲图片来源:网络

NH90的整体规格和性能和黑鹰直升机比较类似,其整体的外形和更大的AW101直升机相似,并没有采用像黑鹰直升机的机身设计,这样不但可以在尾部开设一个舱门,同时机舱的容积也比较大,正常情况下可以运送20名士兵。外部挂载的方式最多可以起吊4.2吨重的货物,飞机的空重大约为6.4吨,而最大起飞重量为10.6吨。发动机为两台CT7-8E涡轮轴发动机或者两台来自罗罗透博美卡的RTM322-1/9涡轮轴发动机,最大功率都超过了2400匹马力。单就整体的性能和技术程度来讲,确实比黑鹰这种诞生更早的直升机要先进一些。

▲图片来源:网络

NH90被认为是欧洲的标准10吨级直升机,除了欧洲各国使用之外,包括澳大利亚以及卡塔尔等国也使用。挪威在2001年的时候订购了14架NH90直升机,主要给挪威皇家海军和挪威海岸警卫队使用,预计于2005年到2008年进行交付。

▲图片来源:网络

不过大家也都知道,欧洲人研制武器一直以来都比较拖沓,到了2011年的时候,第1架直升机才正式交付给挪威,挪威也对该直升机延迟交付表达了不满的情绪,甚至还不排除使用其他国家的同类型直升机,比如美国的海鹰反潜直升机。到了2014年的时候,14架NH90当中已经有6架交付给挪威。到了今年的6月,挪威国防部长再次要求终止NH90合同,原因是担心新发生的延误事件以及母公司不履行合同义务,于是便打算采购其他的直升机用来取代NH90。

▲图片来源:网络

据挪威的媒体报道,原本打算NH90直升机每年飞行时间为3900小时,结果到现在为止平均的飞行时间仅仅只有700小时。尽管NH90的使用国比较多,看似成功,但是这架直升机存在可靠性的问题并非为一家之言。澳大利亚就已经放弃了MRH90战场通用直升机,原本用这种直升机取代来自美国的UH60黑鹰直升机,结果也是因为维护和可靠性方面的问题让澳大利亚恼火,最终放弃了这种直升机为黑鹰直升机让路。

▲图片来源:网络

对于挪威来说,目前最现实的选择就是采购美国的黑鹰直升机。不过和以往的猜测不一样,之前如果出现类似的事情,我们会认为是美国从中捣鬼,但此次的确是因为直升机本身存在问题,而黑鹰直升机不但性能类似整体更加的成熟可靠。

▲图片来源:网络

不过对于欧洲直升机来说,挪威放弃NH90仅仅是个开始。因为前面我们说了,挪威放弃这架直升机的一大原因就是因为无法正常地履行合同进行了多次的延误。目前美国已经开始研发全新的先进直升机,最重要的就是用来取代装备数量极其庞大的黑鹰直升机。虽然我国和俄罗斯并没有明确的类似计划,但是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一旦欧洲无法在短期内拿出合适的竞争机型,那么原本属于欧洲的市场将会被美国全部占领。欧洲人的武器既贵还不好用,而且动不动就延迟交付,相比之下美国的飞机先进也不算特别昂贵,同时大多数都能按照合同履行义务,换谁不愿意买呢。如何保住自己的市场,解决这类“印度风味”的问题,这才是欧洲人最该关心的事情。

▲图片来源:网络

卡31预警直升机登上075。美国媒体大肆宣传,中国的两次袭击将搭载垂直起降战斗机

6月12日,东海舰队发布《强军有我》宣传片曝光,KA-31预警直升机已经登上了广西舰。大洋彼岸的美国军事媒体自然不会错过中国两栖攻击舰搭载预警直升机的消息,美国军事观察杂志(military watch)煞有其事的报道称,KA-31登上075意味着075型两栖攻击舰最终将会部署垂直起降战机。

军事观察杂志炒作075最终将部署垂直起降战斗机,问题是KA-31和垂直起降战斗机有因果关系么?

《强军有我》宣传片曝光卡31预警直升机登上辽宁舰之后,美国军事观察杂志立马发表了一篇名为《‘Flying Radar’ Helicopters Deployed From China’s Assault Carriers: Fighter Jets to Follow?》的文章。

文章称,中国海军现阶段已经拥有三艘075型两栖攻击舰,而075型两栖攻击舰的性能相当于美国海军的黄蜂级两栖攻击舰和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军事观察杂志的作者发现075型两栖攻击舰2号舰广西舰已经搭载了一架卡31预警直升机。而KA-31预警直升机也被用作中国海军辽宁舰与山东舰的舰载预警机,因此KA-31登上075意味着,中国海军的075型两栖攻击舰最终将会部署垂直起降战斗机。

可以说军事观察杂志这种报道相当的让人眼前一黑……

卡-31预警直升机确实被应用在了辽宁舰、山东舰(其实没有,但是在外国媒体可不在意这些)、维克拉玛蒂亚号、维克兰特号、库兹涅佐夫号等5艘航母上承担舰队预警工作,指挥航母上的固定翼战机。

并且西方世界的轻型航母,在搭载预警直升机的同时也会搭载海鹞或者F-35B这种垂直起降战斗机,问题没人规定预警直升机能指挥固定翼飞机预警直升机只能指挥固定翼飞机吧?

俄罗斯海军在克里米亚冲突之前向法国订购了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很明显西北风必然会搭载KA-31预警机承担舰队预警任务,因此这就意味着西北风将具备搭载垂直起降战斗机的能力?俄罗斯海军表示别瞎想KA-52K才是俄两栖攻击舰的舰载机。因此KA-31登上075和075将搭载STOVL战斗机之间有任何逻辑上的联系么?

不过也得承认垂直起降战斗机在对地打击以及航程方面多要比武装直升机强很多,如果中国有成熟的垂直起降战斗机的话,075型两栖攻击舰搭载垂直起降战斗机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毕竟谁还会嫌自己制空能力太强啊?

问题是中国也得有垂直起降战斗机啊……垂直起降战斗机需要大推力的发动机,需要升力风扇或者升力发动机,并且垂直起降战斗机由于死重太多了,所以垂直起降战斗机的综合作战能力会远弱于同等技术水平的常规起降战斗机。

再加上中国空军此前从来没有过垂直起降战斗机的应用经历,也就是说中国的垂直起降战斗机项目没有参考对象,只能自己摸索,并且垂直战斗机的搭载对象只会是两栖攻击舰,这也就注定了垂直起降战斗机的总产量不会太大。

专门摸索一条科技树+偏低的总产量=极高的单价。项目的研发成本完全够给所有075都装上两条电磁弹射器,所以还不如取消垂直起降战斗机的研发计划,给两栖攻击舰加上2条比较短的电磁弹射器,让两栖攻击舰拥有搭载歼-35这种中型空优战斗机以及各式各样的固定翼无人机的能力呢。综合作战能力更强还更省钱……

而076型两栖攻击舰的存在,就意味着中国选择了电磁弹射器+两栖攻击舰的技术方案,抛弃了中国没有接触过的垂直起降战斗机方案。既然有076了中国海军为什么要研发一款垂直起降战斗机呢?是生怕海军的后勤维护体系不够复杂么?

075搭载卡31就是为了给两栖攻击舰戒备群增强对空对海探测能力,从而增强舰队的综合作战效能罢了,军事观察杂志明显是过度联想了,话说他们是怎么把075搭载卡-31和075将搭载垂直起降战斗机联系起来的?只能说军事观察杂志是真能联想啊?

另外按照军事观察杂志这种搭载卡-31等于搭载固定翼飞机的逻辑判断,052C型驱逐舰、052D型驱逐舰、071型船坞登陆舰、072型坦克登陆舰等水面舰艇曾搭载过KA-31,所以这些水面舰艇也将会搭载垂直起降战斗机喽?